每个人都有制定目标的经历,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制定 OKR 也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团队在着手制定自己的OKR时,出乎意料地遇到诸多困惑:
领导说要搞 OKR,但目标从何而来?
哪些内容适合放入 OKR,把待办清单录入是否就 OK?
OKR 条目一定要多吗?是否越多就显得越努力?
难度太高完成不了怎么办,是否在制定时就“放点水”?
OKR 的制定,在形式上,并非仅仅是召开几次会议,在目的上,也并非是为了输出一份计划。OKR 的制定,对于管理者是一种对齐认知的手段,对于员工是一种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让目标更加公开、透明,让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工作的价值,最终为组织带来真正的价值。
想制定出好的 OKR,目标必须聚焦于团队的重点优先事项,必须具有较高的挑战难度,必须在团队可控范围内,我们将其总结为3C原则,分别是Concentrated-聚焦、 Challenging-挑战、 Controllable-可控。
O的聚焦,了解组织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分析哪部分是需要由你或者你的团队来负责达成。回归事情本源思考,客观评估每个 O 能为组织带来的价值:
● 对组织战略有直接作用的目标优先级最高
● 对组织战略有辅助作用,或者能够支持团队愿景的目标次之
KR的聚焦,KR 同样需要聚焦。首先 KR 不能天马行空,要对 O 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其次,KR 是关键结果,不是待办任务清单,聚焦结果,而不是陷入任务的细节。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试试叮当OKR,保证目标层层分解,透明公开。管理者随时可以了解公司各项目标的进度,借助这张战略“地图”把控战略落地进程与方向;员工则在开展工作前就能明确各项工作的目的,确保工作方向的聚焦。
很多企业引入 OKR 的目的之一,是希望牵引团队做出更多超出预期的成绩,让每个人更加优秀,所以 “OKR 不仅是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而是要鼓励使劲地跳一跳”。
鼓励设定挑战目标,是要有与之匹配的土壤。我们可以从“为什么 KPI 做不到这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未达成 KPI 时,员工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了这样的前提,员工会下意识地降低标准,以规避风险。
因此我们在推进 OKR 前,就要彻底打消员工的顾虑:一是明确 OKR 完成不了也不会被打板子,不做任何负向激励;二是 OKR 的达成率不与绩效挂钩,凡事以结果为导向,目标的达成如为公司带来价值,自然会为个人业绩添砖加瓦。
某个平台研发团队曾经制定了这样的 OKR:
O:构建全面的实验效果分析闭环能力
KR1:落地准实时指标计算能力,延迟控制在分钟级别。
这个 OKR 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准实时指标计算能力”依赖于大数据团队,而大数据团队由于有其他优先级更高的任务,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导致 KR1 迟迟未能有进展。因此,要重视对 OKR制定环节的可控性分析,对于不可控的目标提前排除。
如何确保可控?
依赖关系评估:如何进行依赖关系评估?需要充分评估参与各方的职责、收益、贡献和替代性,根据以上因素确定己方在协作中是处于主导、均等, 还是配合地位。
配合地位:预估己方贡献度较低、可被替代或强依赖对方,则无需将此目标加入本团队 OKR 中。
均等地位:预估双方收益相当,责权对等,且己方不可替代。需要与对方达成共识, 通过会议决议等正式途径将目标列入双方 OKR,并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同步进展。
主导地位:预估己方收益最大,贡献度高,对目标有较大掌控力,可独立执行。此情况下可控性最强。
OKR 的逻辑起点,从开始便是组织的聚焦,逐层去影响到团队和个人。所以,并非把一群优秀的人放在一起,就自然能形成一支高绩效的团队。
在过往的实践中,OKR 已成为许多企业凝聚团队的有效手段之一。OKR 的意义不在于输出目标计划,更重要的是它能统一团队认知,挖掘出团队真正的能力。
如果你还在苦恼,不知如何做OKR落地
可以试试我们的OKR神器!
从目标制定到总结复盘,让OKR落地更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