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华为成功发布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相信大家都被原生鸿蒙之夜刷屏了,这也是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从华为的成功中,我们不仅可以见证到一个科技巨头的不断崛起,更能深刻窥见华为背后的人才优势。
20年前的1997年,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的一位教授曾经问任正非:“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总的回答则出人意料:“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华为是如何打造出自己人才竞争优势的呢?
经营人才,是华为的核心。那么,华为是如何来持续提高人力资本的ROI(投资回报率)呢?从人才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下三个举措尤其关键。
1、试用期员工的底部管理
试用期淘汰或者调岗的人员比例不能低于20%,因为国际上人才招募识别率的上限是80%。如果不坚持这个基本比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一定会降低,因为一定会有一些不良资产流入企业,它所造成的损失不是个体成本,而是组织效能下降的高昂代价。
2、入司1-3年员工的顶部管理
工作1年到3年的员工,正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的关键阶段(华为是2年时间左右)。一般来说营销人员偏短,研发人员偏长,小企业偏短,大企业偏长。
入司第1年到第3年的员工要强制的选出顶部的30%,因为1到3年是企业员工流失率最高的阶段。
怎么才能不让这批优质人才大量流失呢?通过基于绩效贡献的客观评价方法,把顶部30%的优质人才评出来,并给予差别化的待遇和差别化的成长机会。
3、员工退出机制的常态化
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华为的默认值就是任职时间不能超过三年。经过30年的持续演进,现在华为的退出机制和轮岗机制都常态制度化的运行。
因此,华为才能做到人才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序轮换。
从企业的人才运营管理系统上来看,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的ROI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华为“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第一、 精准选才——人才的甄选与配置
选人最大的成本不是招聘成本,而是企业的机会成本。一位胜任重要岗位的人才能把事情做成,而另一位不胜任的人就会把同样的事情给搞砸,这就是所谓的“先人后事”——没有合适的人(尤其是领军人才),再好的战略也无法落地执行。
华为90年代开始的“狼狈计划”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团队正职和副职搭配的两大原则就是:核心价值观趋同,而能力优势互补。
第二、 加速育才——人才倍速成长机制
一般情况下,企业成长的速度会快于人才成长的速度,尤其是在企业的变革转型期。华为等领先企业对人才的投资巨大,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加速提升人才培养的投资效益。
在华为,基础知识培训、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都已经不再是最有效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任正非所提倡的“训战结合”。华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具备直接“打胜仗”的能力,华为把前线负责人召集在一起,由他们来编教材、当老师。带领学员进行全真的实战学习。
一般的企业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资源支撑,可以在实战中进行“训战结合”,也就是企业内的管理者对基层员工绩效过程的管理,从员工遇到问题,员工反馈问题,管理者帮助解决问题的流程中,理论和方法教育固然重要,但从实战中学习才是关键。
第三、高效激励——管好员工期望值
事实上,有钱没钱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创业企业没有多少钱,照样可以吸引并激励员工;而很多财大气粗的企业,不恰当的物质激励却带来负面效果。
华为认为,激励的本质是期望值管理——员工不是看薪酬数额的绝对值,而是看薪酬绝对值与个人期望值的差距。华为在激励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员工的期望值回归理性。那么,华为是如果管理好员工期望值的呢?
首先,华为坚持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不能让目标容易达成。其次就是在考核中兑现A占10% ,B占40%,C占45%,D占5%的基本比例。对A的要求是超越目标,而目标又具有挑战性。
一方面,得B、得C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85%左右)发现自己没有完成目标;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拿的奖金还挺多。这样一来,员工拿到钱的时候就会产生“负疚感”,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反观大部分许多企业,目标值定的低不说,考核得A的比例还很大,由此造成许多员工误认为自己干得“很棒”,而企业给我兑现的太少,由此助长了人性中的“贪婪”一面,这样一来,再多的钱也无法喂饱他们。
总的来说,华为经营人才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企业,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可以给许多企业带来借鉴。让企业把“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人力资本增值循环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