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OKR绩效管理模式开始成为热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内部尝试推行。但是OKR成功运营并获取正向收益,不是简单照搬过来就可以,而是需要系统性地支持,包括:管理水平、管理工具、公司文化、公司上下信息透明度、以及对所照搬工具的理解深度等。
因此,本文整理了推进OKR管理时常见的痛点与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对企业推行OKR管理有所启发:
OKR管理本质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本质是将公司资源聚焦在关键实现路径上,以期尽快达成目标。因为管理精力是有限的,OKR管理过程跟踪与结果评价是一套复杂系统,因此管理层只关注关键项目即可,日常工作不必事事罗列,OKR应提炼。
但各事业部提炼不足,那么,在提供OKR模板给各事业部时往往限制O在3个以内,每个O下的KR在5个以内,通过模板强制各事业部提炼目标。
其不规范体现在两方面:
(1)描述不完整,只提了我要做什么,没有写达到什么目标;
(2)不可衡量;①即无考核指标,可量化的要尽量提炼出考核指标;②考核指标不唯一,每个重点KR应是唯一考核指标,不然若多个指标,只完成其中部分指标,如何衡量KR完成情况?
OKR撰写规范
(1)O的撰写规范即Objectives,目标。本质是所在岗位的使命、职责,迎合公司战略本年度业务需要,拆解出来的本年目标。撰写范式:O=what(动词+名词)+why(动词+名词),举例:提升新激活设备数,以提升用户规模。容易犯的错:没有why,只要我要做what。
(2)KR的撰写规范即Key Results,关键结果。本质是对O的目标拆解,即如果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一件件事儿,分别是什么考核指标。撰写范式:通过(路径),实现(可衡量结果)。
举例:通过扩展渠道,实现日新激活设备数20万。这里容易犯的错:①只写了我要做什么,没有写要达到什么;②描写了要达成的目标,但不可衡量;③要达成的目标已量化,但量化指标不唯一。
这里有些岗位的工作无法量化,但一定是要可衡量,量化是衡量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衡量方式,如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儿等。如果KR中就是有很多指标,那一定是提炼不够,部分指标可以是举措(Project)的衡量指标。
KR是对O的拆解,对于可量化的指标,需审核OKR的合理性,KR是否是达成O的关键路径。
最有效的方式是KR指标与O指标之间是否可公式化表达,那么易判断KR对O的影响程度;事业部内部需要关注,下一层组织的OKR是否是对上一层组织目标的拆解,保证目标一致性,这是OKR管理的重要原则。
应保持OKR的透明性(有些公司核心OKR属机密,那么起码应保持上下级间OKR的透明性,我认为最好是直接领导与间接领导的OKR透明),使组织明确自己OKR对公司战略的贡献,保障方向不走偏。
其目标值是否合理。目标值的设定需要既有完成的可能性,又有挑战性,对于核心指标,可以复盘目标值,复盘目标制定的逻辑性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