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专家斯彼得博士曾在《绩效考评革命》一书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到河边去钓鱼,发现身边的一条水蛇嘴里含着一只青蛙,老人不愿看到青蛙被蛇吃掉,想办法捉住水蛇,把青蛙救出来放生了。因为水蛇做了一件善事,老人为了表扬它,在没带任何食物的情况下拿出一瓶酒,给水蛇的嘴里滴了几滴,蛇喝完之后,摇头摆尾畅快的游走了。
到此为止,老人自认为做了一件非常完美的事情——既让青蛙放生,又让水蛇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然而,接下里的事情却出乎意料:没过几分钟,那条蛇又游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次,它带来了两只青蛙。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追求结果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自己的期望落空。
就像我们的企业一样,管理者想通过完备的绩效考核激励,来实现企业业绩和员工的双赢,但却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目标偏移,导致战略/业务目标落空(老人未能真正保护青蛙)。
其实在企业中,不怕没有好的绩效方案,就怕好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变了形,变了质,这才让人最难以接受。那么,怎么才能解决管理层的执行难问题呢?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把绩效管理列入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在绩效管理中,企业首先应该对绩效管理与公司发展的关系加以阐释,将绩效管理置于战略地位,明确绩效管理于员工、于管理者、于企业发展的好处,将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其客观重要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给管理者一个警醒,让他们明确绩效管理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说说就算的事情,而是事关企业发展,事关管理者、员工职场命运的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应该是其中的一员,管理者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一起把绩效管理的事情做好才是企业的价值观所提倡的,管理者更应该承担起管理员工绩效的职责。
很多管理者往往在岁末年终的时候才意识有绩效考核这回事,如若在平时,他们根本懒得去想,懒得去做。这也是企业没有把绩效管理作为管理者职责加以明确所带来的后果。
这里,我们应该对管理者的管理职责进行重新规划,重新描述,把绩效管理作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写进他们职务说明书,以保证明确重点,重新审视绩效管理,重新理解绩效管理对他们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惯性管理在这里显然是行不通了,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也绝非只有管理和命令角色,相反,他们将被赋予更多的角色。
这里,我把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划分五种:
● 为了和员工共同确立年度绩效目标,管理者需要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
● 为了帮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提高绩效水平达成绩效目标,辅导员工获取绩效,管理者需要扮演辅导员的角色;
● 为了保证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不出现意外”,考核之后不出现争吵,管理者需要扮演记录员的角色,不断观察员工的表现,为员工建立信息丰富的绩效档案;
● 为了保证员工的绩效考评公开、公平、公正,管理者需要扮演公证员的角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保证绩效考评结果的可信度;
● 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保证其可以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管理者还要扮演诊断专家的角色。
沟通是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切的绩效活动都离不开沟通,绩效管理每一步都是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坦诚沟通并达成共识的结果。
所以,管理者应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沟通的技巧,通过与员工持续不断的沟通帮助员工提高业绩水平,达成公司管理规划。
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会视绩效考评为麻烦,所以,他们不愿意给员工反馈绩效考评的结果,害怕因此而站到员工的对立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与博弈。
是不是绩效考评结果就一定会给管理者带来麻烦呢?是不是一旦反馈就一定会引爆管理者和员工的战争呢?其实不然。
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全可以帮助管理者避免这些,关键在于你是否在按绩效管理的“规则”去做。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与员工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双方对问题的关注都能达成一致的话,相信,绩效反馈面谈不会是一场战争,相反,它应该是一场愉快的会谈,一次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共同进步的机会。
另外,通过绩效反馈,管理者可以和员工就需要改进的地方做更好的沟通,以帮助员工清除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绩效管理体系,任何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都需要随着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和复盘,持续加以改进。所以,把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作为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以明确非常必要,因为它关系到绩效管理的长远运行。
而蓝凌叮当拥有【软件工具+落地辅导】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绩效顾问及解决方案团队,可以1V1诊断企业现状,精准识别并改进已有的绩效管理策略及落地框架,提供从方案设计、实施落地到长期陪跑的全流程服务。
搭配【智能绩效】软件,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实现“从业务目标设定、计划执行,到在线考核、总结复盘的绩效管理全流程闭环”,让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真正发挥效能,最终助力企业实现战略落地与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