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流行开经营分析会。还纷纷学习华为的“经营分析会机制”。
为什么要开?大多数企业的回答是:“华为开,我们也得开”“老板说要管得更细”“要看报表找问题”。
但很少有企业认真思考:经营分析会究竟是什么?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分析?
不是因为华为,而是因为PDCA。因为,目标管理需要闭环,而闭环必须有分析作为支撑。
任何有效的目标管理系统,本质都是一个PDCA循环:
P(Plan):设定目标
D(Do):组织执行
C(Check):评估结果
A(Act):优化调整
而很多企业之所以目标定了却“无感”,执行了却“无果”,不是因为没定目标,而是因为在“Check”环节没有真正做经营分析。
因此,经营分析会,不是一个独立于目标管理之外的流程,而正是“C”和“A”的核心机制。没有分析,就没有判断;没有判断,就没有调整;没有调整,目标体系就成了空转。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企业都在开经营分析会,但效果普遍不佳,存在以下问题:
● 报数据,不讲问题。汇报者将大量数据一项项念过去,却缺乏清晰的逻辑框架,没有对比、没有洞察,只是在“展示现象”,而不是“发现问题”。
● 讲过程,不谈成果。大量时间花在“我们做了什么”上,流程、动作、活动一大堆,却没人问:“我们到底达成了什么?为什么达成?为什么没达成?”
● 信息割裂,难以决策。市场讲市场、销售讲销售、财务讲财务,互不交集,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价值坐标系,也缺乏共同的分析逻辑和决策判断标准。
那么企业的经营分析会怎么开,才能真正有用?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
首先得是一套逻辑。在很多企业中,目标是按照一套逻辑拆解的,经营分析却是另一套报表逻辑、部门逻辑、流程逻辑。
这种割裂直接导致:目标的推进和经营的分析脱节,管理复杂度很高,组织协同失效,资源错配,反馈无效。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到——经营分析的逻辑结构与目标拆解保持一致。
目标是怎么拆的,分析就怎么做。比如目标是提升客户留存率,拆解成:
- 杠杆指标:30天活跃率、客户成功响应时效
- 关键行动:上线提醒系统、优化服务流程
<智能绩效—目标地图实现逐层拆解>
<智能绩效—行动计划关联杠杆指标>
那分析也要围绕这几项展开:
- 留存是否提升了?节奏是否正常?
- 指标变化说明了什么?是哪项行动带来的?
- 哪些动作有效?哪些没效果?
这样,高层看得懂,中层能聚焦,一线有感知。逻辑统一,信息才不混乱,反馈才能闭环。
建议用目标拆解的结构,直接设计成分析模板:
这样就能让大家说的是一套语言、盯的是一个方向,开的是一场“经营会”,而不是“轮流汇报会”。
经营分析不再是部门汇报各自的“亮点/难点”,而是回答一个统一的问题:“我们朝着目标,走对了吗?走快了吗?用力准了吗?”
因此,会议的焦点也要转向:
- 哪个关键路径正在失效?
- 哪个指标变化预示风险/机会?
- 哪个行动该调整、该强化、该终止?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营分析会:逻辑一致、聚焦目标、引发决策。
一个高质量的经营分析会,必须包含以下五个核心内容:
● 目标进展:关键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如增长、利润、客户数等)
● 核心指标:支撑目标的关键指标(如转化率、人效、毛利率、交付周期等)
● 因果分析:哪些变量推动了进展,哪些产生了偏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智能绩效-进度实时追踪>
● 资源使用:现有资源投放是否精准,有无浪费或错配
● 优化建议:下阶段的改进方向、重点突破点、资源再配置计划
企业经营是一条动态曲线,不同时期面临的目标状态、信息状态、资源状态都不同,因此,四个季度的经营分析会必须各有侧重,否则就容易“错焦点、慢响应、空调整”。
因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推进 + 实时修正”的过程
● 一季度刚启动,要聚焦目标合理性和路径规划
● 二季度进入执行期,要关注节奏是否跑偏、资源是否错配
● 三季度是冲刺期,要判断成果来源是否真实可持续
● 四季度是收官期,要做系统性复盘,提炼组织能力和增长方法
所以,每个季度的经营分析,不仅是“看数据”,而是回答阶段性最重要的问题
➢ 分析会不是工作汇报,而是决策讨论,是“共识+判断+调整”。
● 所有汇报都应围绕“问题+原因+建议”
● 所有分析都应基于指标变化而非主观描述
● 所有行动都要能追溯到对目标的影响
➢ 目标管理和经营分析的关系:战略落地与推进的“双轮驱动”
● 角色分工:一前一后,一设一调
目标管理:明确“我们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经营分析:判断“我们现在在哪、离目标差多远、为什么差、怎么追”
● 逻辑结构:一套体系,两种应用
两者都应基于“战略目标 → 杠杆指标 → 关键行动”这套拆解逻辑
目标管理用于计划与执行,经营分析用于监控与优化
● 运行节奏:一定多调,动态闭环
目标设定多在年初,但分析需贯穿全年
分析结果反过来影响目标策略、行动路径和资源投放
● 核心价值:一个定方向,一个保方向
目标管理帮助企业统一方向、聚焦资源
经营分析帮助组织识别偏差、及时修正、优化路径
● 系统协同:语言统一,机制对齐
若两者逻辑不统一,组织就容易“两张皮”:设的目标没人看,分析的数据不知为什么。如果逻辑统一,组织内就能实现“一个系统说话、一个目标发力”。
一句话就是:目标管理定方向、建路径,经营分析做判断、促调整;两者贯通,才能形成真正的战略执行闭环。
而蓝凌叮当【智能绩效】系统可依托数字化能力,将 “战略目标→杠杆指标→关键行动” 逻辑框架嵌入系统,转化为可落地的数字化工作流,通过自上而下的拆解逻辑,在目标地图板块中将企业经营目标逐层转化为部门绩效目标,再细化到员工个人绩效目标,并最终形成个人绩效计划。
管理者可站在经营全局视角实时追踪计划进度,让目标执行过程一目了然。而过程中的数据反馈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察觉执行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目标与业务发展紧密契合。让企业学会在分析中追问“为什么”、在调整中紧扣“如何做”,将目标和经营分析真正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