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接近尾声,不少HR和管理者开始着手复盘近期绩效管理情况,可能会发现一些典型问题,如员工抱怨绩效考核,团队业绩达不到预期,整体工作成果无法有效推动战略目标。
除了回顾执行层面之外,可能更需要关注绩效指标制定的问题,因为绩效指标是对员工进行考核的指挥棒,如果指标制定不合理,如考核指标太多、没有重点,或者指标不够科学、量化,都可能会让员工工作产生方向性错误,造成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这一现象在一些缺乏绩效指标参照体系的新兴行业是尤为常见的。
今天我们从绩效指标体系及岗位绩效指标设置的原则入手,为你介绍解决方法,enjoy👋
很多企业在细化考核指标时,希望做得面面俱到,但是实施了就会发现,反而找不到考核的重点。光财务部就罗列出了30多个考核指标,连复印报销凭证都细化成了指标。
考核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什么都想考核,什么都考核不好。
KPI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
“二八原理”放在员工身上同样适用,即80%的关键结果与20%的关键行为紧密关联。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其进行分析和衡量,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有的企业建立了指标体系,但是对指标的分解比较混乱,导致对员工的考核相对片面,员工觉得自己完成了绩效,但团队目标又没有完成。
在一些新兴行业,如直播电商,比较典型的有主播岗位,如果考核直播观看人数的流量指标,但是对用户互动、商品点击率、成单数等转化指标没有非常明确,结果就会是流量数据好看,销量没有同步增长。
岗位所关联的指标一般是从公司级、部门级指标拆解而来,只要搭建了“公司、部门、岗位”层层关联、自上而下的绩效指标体系,就能以战略为中心牵引各项指标。

<指标体系结构图>
如上图所示,把考核指标按照目标体系逻辑逐级分解,再按照不同岗位的目标和职能,将岗位和指标相关联,让战略目标落实到岗位,通过员工完成指标推动业绩,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有效统一。
确定了各岗位的关联指标,如果缺乏成熟参照体系的新兴岗位,容易在指标的目标值设置上卡壳。
目标值过高,员工看不到完成的希望,严重影响士气,考核失去激励性;
目标值过低,员工不用努力就能完成,抬高奖金成本,拖延战略目标进程。
在制定目标值时,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对比参考。
一是空间视角,可参考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如GMV增长率在20%,以此为参照,结合企业内部资源、资金和人员配备情况,制定年度销售额目标,逐一拆解到各部门和岗位。
二是时间视角,可参考去年同比或上季度完成情况,作为最低目标值,结合对目标的预期,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值。
同时,不同指标对应的权重也有所差异。在直播电商行业,常见的有主播、直播运营、编导等岗位,主播的销售额和转化率指标权重一般较高,占25%左右,直播运营除了销售额之外,还为直播间整体运营效果负责,还会关联直播毛利率指标,占20%左右。
确定了指标的目标值、评价标准和权重等,就得到了完整的考核参考标准,评价各岗人员价值产出就更简单高效了。

<主播关键绩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