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HR和管理者反映,绩效管理两种情况比较难处理:
一种是根本就没有绩效,每年评估就靠感觉,直接主管大致看一下团队每个人的表现,根据印象和好感度来打分,老板根据主管的评分来判断;另外一种是在用或想用OKR机制,但是不知道怎么处理绩效的问题,都说OKR跟绩效不挂钩,也跟KPI冲突,那到底要不要考核,怎么考核?
第一种情况,重点根本就不是绩效本身,而是先把业务目标和工作流程梳理清楚,先有工作成果再谈绩效。今天想要重点探讨的是第二种情况,OKR机制下,到底该如何去做绩效管理。同时,在文末为你介绍,如何通过工具高效实现,将OKR与绩效管理结合放大效能🔍
很多管理者说的绩效,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绩效考核”。
初衷都是好的,制定一套标准,把钱分给真正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淘汰跟不上的团队。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过于注重“考核标准”,而忽略了“绩效”本身。
结果就是,团队没有被激励,反而各种抱怨:工作压力大、公司发奖金不公平。
管理者可能没有搞清楚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来澄清几个概念。“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不能混为一谈。
何为绩效?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中,绩效等同于成果。“管理的唯一权威就是成果”、“使组织产生绩效就是管理”…… 绩效是产出、是成果。
绩效管理,则是一个更大维度的系统,它是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评估)、绩效反馈与改进的全过程。

如果说绩效是成果,那绩效管理就是围绕成果的一系列思考与动作执行,包括要拿到什么样的成果?如何拿到成果?如何评估成果?等等。
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阶段与过程。也就是如何评估和考核成果。
很多管理者都在一个误区中:绩效考核就等于绩效管理。
于是,年初急着给各个部门分派指标,A部门1000万,B部门1500万,C部门粉丝要做到50万……然后让HR部门做一套考核标准出来,年底按照这个来发奖金。貌似指标分配下去,团队就能自然完成,年底就自然而然拿到奖金了。
如果经营管理这么简单,老板只需要年初上几天班,年末来发钱就好了。
公司做绩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激励达成更高的成果。所以,重点在目标达成,而不是考核。先把蛋糕做大,才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如何做出蛋糕并且把蛋糕做大?这就是要通过目标管理来达成的事情了。
很多人难以理解OKR与绩效激励的关系,因为几乎所有书籍中都提“OKR与绩效考核解耦”的话题。
引用《绩效使能:超越OKR》书中的内容来展现,会让你瞬间明白,所谓“解耦”,其实是说,在完成度层面。也就是说绩效考核,不能完全和OKR完成度挂钩。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OKR属于“价值创造”一端,也就是做大蛋糕,形成自闭环。而绩效评估,评估的是什么呢?是执行OKR之后得到的产出,而不是OKR的完成度。
通过目标的共创制定、执行、复盘,得到一定的产出,产出进入到评估体系,再从公司整体战略、预期开始,全面评估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产出,从而得出最后的结果,进入价值分配的环节。
举个例子,某部门年度的OKR之一是与业绩相关的,销售额为1500万,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目标,年底完成了800万,如何来做绩效评估呢?需要看一下整个公司的业绩、利润情况,评估这800万的贡献值,如果发现这800万属于全公司业绩最好的了,而且拿下了一个战略级客户,依然可以评A。
如果常规的绩效评估方式,800万除以1500万,完成率53%,对应考核级别,可能会评B或C。
两者的根本不同在于,OKR的聚焦点在于如何达成目标,绩效考核的聚焦点在于考核。
但是,OKR和绩效考核也不存在冲突问题,因为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一个是价值创造,一个是价值评估。
OKR只是以目标代替指标、同时考核评分环节弱化淡化。但是对目标和结果仍然要量化和评分。
OKR反而是可以促进绩效达成的,帮助每个人拿到更高的绩效。因为它会在目标拆解、过程跟踪和复盘上面下功夫。
可以说,OKR是促进绩效达成的重要工具。
终究还是要解决最初的那个问题,就是OKR机制下如何去做绩效考核?
首先澄清,尽管OKR提倡和考核解耦,但是并不是说公司就不需要一套绩效考核系统,这是两套系统,而且是可以相互支撑的。
目前国内实践OKR的公司,大致有三种处理办法。
第一种是完全解耦的。OKR只是用于目标的制定、跟进和复盘,考核完全是另外一套系统,比如360评估。
举个例子,年初各个部门根据公司级的目标去拆解定目标,这个目标不管定多少或者定成什么,都不会作为绩效考核的那个指标标准,但是从目标开始就要思考实现路径是什么,还要接受老板和其他部门的质询,说明这不是一个随便定的目标。
目标制定结束就是日常的周、月跟进,季度复盘。半年进入考核周期,考核评估的流程是:自评、互评、上级评,最后公司根据所有人的表现情况,进行横向拉齐,确认最终的绩效等级。
这个过程跟一般的考核流程有什么不同?一位人力负责人这样说:“其实在整个评估的工作流上没什么不同,不同在于理念不同,原来的绩效考核是领导说了算,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唯上是从,不管事情对不对,都是领导说的对。这种360度的评估,只有真正把事情做好了才能拿到好的评价,因为不是领导一个人打绩效了。”
除了这点,还有另外一个很大不同是,对结果的滞后性综合评估,而不是单纯评估完成度。为什么团队不敢定高目标?在于考核的是完成度,目标越挑战,完成率就可能越低,这就是风险,员工本能会规避这种风险。
这种评估方式对于组织的开放性、协同性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公司就选择了第二种考核方式,OKR与绩效考核部分结合。OKR里面的一些目标或者评分进入到考核系统,设置一定的比例。
比如,个人的OKR之一是完成100人的新人招聘目标,这个可能也是年底的考核指标之一,比例占到考核总系数的30%。还会有其他维度的考核指标,比如价值观、协作性等。年底考核,会对比一下100人的目标完成率,参考整体OKR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大多数公司接受,因为对于原来的考核体系没有太大变革,算是个平稳过渡。但是,如果目标实施与辅导过程做不好,很容易回到原来的考核思维,只去关注100人的数字指标,忽略人才质量。
还有第三种方式,OKR基本等同于考核绩效指标。这种方式完全是披着OKR的外衣,干着考核的事情。最终发现,很难把一套先进的工具落地下去,徒增团队的工作量和抱怨,还会把责任推到工具身上,工具又有什么错呢?
至于前两种方式,该如何选择,这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去判断,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转载自舵舟(ID:duozhou0010)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王娟
如何实现OKR与绩效管理有效结合?借助绩效管理工具,可以帮你更简单高效地实现,看看用「智能绩效」怎么做吧~
在目标板块,管理者可以通过OKR,激励员工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聚焦于价值创造,让目标上下对齐,利出一孔。同时,通过目标实施和过程管理,对OKR进行反馈和改进,实现目标的动态管理。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更清晰
在考核环节,则可以结合量化指标、行为价值观指标等,还可以将OKR取得的成果作为其中一个考核指标,聚焦有效的价值产出,让企业在冲击高目标的同时,精准衡量员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