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HR朋友最近有点烦躁,考核方案执行了几轮,但是考核指标太过主观和笼统,绩效评价和员工产出关联不大,导致员工感觉付出没有回报,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
不少HR和管理者,可能会在这个时候着急调整绩效指标和考核方案,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先找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赏罚员工只是手段,绩效管理背后真正的目的是推动企业目标的落实,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识别价值和激励人才,让企业目标达成更高效。
下面为你介绍解决之道,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绩效」科学应用考核结果,用人效提升助推企业发展🙌
目标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的本质是把企业的目标变成所有人的目标,朝一个方向去努力。使命和愿景是大目标,十年规划、五年规划、三年规划和年度目标是小目标。
有了大目标和小目标还不够,目标还要细分,才有价值。财务目标100亿,靠什么实现?靠一件件产品,靠一个个订单,所以财务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产品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目标等一系列子目标。
华为早年确定了“世界一流通讯设备供应商”的目标,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六大子目标“人与文化、技术创新、制造优秀、顾客服务、市场领先、利润和增长”。子目标继续分解,比如“技术创新”细分为“产品多样化、响应市场的速度、研发的有效性”,“市场领先”细分为“市场份额、营销网络、市场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有了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员工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应该做什么,提供什么价值。
目标再细化,就是指标,有了指标,就有了评价的依据。但指标并不是为了评价,而是让所有人知道应该往哪里走,做什么事。
把指标当路标,路会越走越顺,把指标当检查站,车会越来越堵。
指标就是指挥棒,好的指标,要实现指哪打哪,比如华为要实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的目标,确定了客户对产品的抱怨次数、客户对服务态度的抱怨次数、对顾客寻求支援的响应速度、在事发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次数等指标。
华为客户服务体系有口皆碑,通过指标体系指哪打哪,效果惊人。相反,指标制定不当,不仅结果差,累死三军,还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提取的部门和个人指标大同小异,太过笼统,考核沦为走形式;
第二个误区:确定指标的目标值时上下博弈,结果大部分人都能完成,缺乏区分度。
要想真正找到好的绩效考核指标,需要从业务有效开展的角度寻找关键成功因素,确定指标,且指标要易于量化,易于考核,否则管理成本太高,不可持续。
目标值可以加系数(比如按照上级目标值乘以120%),不能打折扣,也可以从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的空间视角,或者往期同比完成情况的时间视角进行对比,进行制定。
有的企业绩效考核时喜欢大排名,把所有部门考核结果拉出来按照得分排序,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打个比方,张三学人力资源,李四学财务管理,考试科目不同,当期难度系数不同,张三人力资源考了90分,李四财务管理考了85分,没办法证明张三比李四学得好。
所有人的指标实际上应该是同自身的目标进行比较。目标值完成得好,说明表现不错;目标值没完成,说明绩效不达标。
对追求高绩效的企业来说,仅完成目标值并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效能,尤其对创造利润的部门,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
要想改变,可以从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入手。例如,业务部门考核收入指标和利润指标,奖金核算方式为,奖金=绩效工资基数*绩效系数(考核结果),矛盾点就变成了如何降低指标,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
改变奖金核算机制,放大绩效管理的激励性后,核算方式变为,奖金=a%*业绩情况,员工的关注点从考核结果好坏变成了业绩好坏,只有冲击高绩效才能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也就是“业绩好,多发钱”,不仅仅是“考核结果好,多发钱”。
以考核结果评价员工表现,是为了对价值产出进行区分,进而制定阶梯式的提点比例,是为了强化对员工的激励。

绩效分数与奖金比例关联图示
部分内容源于HR赋能工坊
借助绩效管理应用,可以快速获得全员绩效数据,对员工价值进行区分,下面以「智能绩效」为例说明。
在考核模块的绩效排名,管理者可以速览考核周期内各部门员工考核得分或考核等级,一键导出相关数据作为奖金比例的依据。
在指标分析表中,管理者可以查看团队对某项指标的达成情况,如销售团队中多少人员达成了销售额目标,即团队的销售额完成率,及时激励优秀员工,对绩效不佳的员工进行辅导。

<智能绩效指标分析表图示>
此外,还可以结合员工绩效档案,对整体绩效情况进行定期回顾,并随时导出留存数据,便于企业发现和激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