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企业在推行OKR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运营部负责新业务推广,制定了相关的部门OKR,需要市场、产品、销售三个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其中销售部负责触达和追踪现有潜客。但是实际执行中,由于权责不清,销售部协同的人员草草应付,没有充分触达潜客,导致推广进程拖延。
由于协同不畅、部门墙厚重,导致业务目标无法达成,是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才能高效推动OKR落地呢?下面帮你介绍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借助叮当OKR提高协同效率🚀
不同部门协同性差,追根溯源,常常会发现在OKR横向拉齐认知的阶段,就产生了信息差,不了解别的部门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也就很难明白对方需要哪些支持,协作自然容易出问题。
案例中,运营部定完部门OKR,可以和市场、销售、产品部对齐目标,就相互关联的OKR开会讨论,让各部门了解这项OKR与自身职能及目标的关系。
如提前让销售部了解潜客是业务推广的重要渠道,且准确的触达率是投放计划的参考基准数据,对运营部当前和后续工作开展都非常重要,更有利于销售部明确需要支持哪些工作,如何调配人员和资源等。
如果到了执行阶段,部门间协同意愿度仍然不高,发生相互推诿扯皮,或敷衍了事,需要对协同任务权责进行划分。
也就是说,明确共同的协作内容,确定跨部门协作岗位和人员,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工作流程,保证每项任务都有人员负责。
销售部支持运营部的业务推广OKR,可以将工作流程进行划分,如筛选、触达潜在客户,区分活跃用户、意向用户等不同用户旅程的数据,分层进一步运营和追踪等,安排相应岗位人员负责触达、追踪、数据分析等环节,并对接运营部相关人员,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对协同结果进行复盘和调整。
在各部门共同推进OKR的过程中,协同模式的匹配度,也对协同效率产生着影响。
当协作流程短,相关人员或事项不多,如团队内部协作、日常跨部门沟通,可以采取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过程管控。
涉及的协同部门或人员较多,或者协作流程较复杂,单点式的日常任务协作难以支撑OKR达成的效率要求,此时可以结合项目管理来推动执行。
项目负责人可以把需要协同的OKR作为项目OKR,确定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员,形成一个跨部门/职能的项目团队。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协同的紧密性,易于把控风险,项目如期交付更有保障。
对于文中案例,也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并通过叮当OKR的项目版来具体落地。如,运营部主管作为项目负责人,将“新业务线推广”设为项目OKR,与战略OKR保持一致,然后组织市场、产品、销售部门相关人员成立项目组,通过项目管理保障目标落地。
项目负责人可以把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类任务,进一步拆分到每周/每天,通过项目甘特图直观了解各项任务进度,对协同方较多或流程较复杂的任务进行重点关注。

<叮当OKR项目甘特图视图>
在精准的过程管理中,项目负责人可以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难点和风险点,沟通协调、追踪跟进和资源调配,保障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推动对应高优先级的OKR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