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叮当学院 文章 领导力不在结果,而是藏在“追过程”里
领导力不在结果,而是藏在“追过程”里
更新时间:2025.09.03 11:14:17

作为管理者,我们都想要好结果,比如公司业绩翻番、新品爆红、效率飙升。但是你是否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 团队拼命努力,目标也定的很高,结果却总差那么一点?

● 好不容易取得成绩,却说不清怎么来的,下次怎么复制?

● 问题像定时炸弹,平时风平浪静,突然“嘭”地炸开,逼你当“救火队长”。


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只盯着结果的“果子”,却忽略了滋养它,让它生长的“过程”。


真正厉害的领导者,不会只在终点等结果,而是深入过程,去追、去管、去优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结果是滞后的、被动的;过程才是实时的、主动的。管好过程,才能影响结果,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1.jpg


但话说回来,很多人也知道要追过程,可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这里有几个最常见的“追过程”的错误姿势:


1. 事后才复盘


当项目出现纰漏、目标未能达成时,才猛然醒悟 “某个环节本该这样处理”。这种复盘虽能总结教训,却已错失干预的最佳时机。


过程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与“即时干预”。此时复盘,仅仅为总结经验教训,对已发生的失败于事无补。这不是管理,而是用更高的试错成本换取经验。


2. 形式化的“追”


知道要追过程,于是管理者要求通过会议汇报、表格填报来推进管理。但听到的汇报内容多是报喜不报忧,呈现的表格数据也经过美化处理。


这样追过程, 如同“隔窗观景”——看得见,摸不着,触达不了真实过程与核心问题。这种“追”只为应付要求,无法提供有效洞察与实质指导,管理也是无效。


3. 事无巨细的“追”


为了掌控全局,一些管理者要求团队事无巨细都需汇报审批,小到文件格式大到方案框架,都要逐层确认。


这种管理模式看似严谨,实则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管理者被海量琐碎信息淹没,无暇聚焦影响结果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团队因过度约束丧失主动性,在反复请示中消磨创造力,最终陷入 “全员疲惫却效率低下” 的怪圈。


2.jpg


那到底怎么追过程才有效呢?

追过程的心法:刚性与敏捷


有两个词特别重要,它们看似有点矛盾,但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刚性和敏捷。


刚性:它是一根定海神针,是过程中的“不变”和“必须”。有些核心的东西,无论市场怎么变,团队怎么变,都不能变,必须坚持。例如:在关键业务流程中绝对不能踩的红线;实现最终目标,团队必须完成的最关键的20%的动作。刚性保证了团队在复杂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触碰底线。


如果只有刚性,团队就容易变得僵化,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所以我们还需要“敏捷”。敏捷体现在:


● 小步快跑,快速反馈:不要等到项目结束才复盘,把大过程拆分成无数个小过程,设置短周期的检查点。每周甚至每天都看看过程有没有偏离,目标有没有变化,遇到的问题能不能快速解决。


● 拥抱变化,灵活调整:市场变了,客户需求变了,竞争对手出招了,我们的过程是不是也能快速调整?敏捷的过程管理允许我们在发现问题或机会时,能够迅速迭代和优化执行方案。


● 建立小闭环,持续改进:每一个小周期(比如一周)都是一个“过程闭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通过无数个这样的小闭环,我们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最终走向更好的结果。


3.jpg


理解了刚性与敏捷的原则,具体到日常管理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追过程”呢?

目标可视化:绘制你的动态“作战地图”


别把目标当作孤零零的数字,而是要看成一个待抵达的终点。要想顺利到达,得把这条“路”规划清楚,绘制成一张清晰的“作战地图”:


把大目标(比如季度目标)一步步拆解成小目标(月度、周度),甚至细化落实到员工每天的关键行动,团队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随后管理者可实时查看作战地图,看看大家走到哪儿了,有没有走偏,路线要不要调整,确保每一步都在通往终点的正轨上。


4.png

智能绩效-基于目标地图板块将目标进行逐层拆解,企业/管理层/员工清晰可见



5.png

智能绩效-基于已分解目标,制定员工关键行动计划,工作方向不跑偏


管理者是团队攻坚的“同行者”


与其每周让团队填一堆精美的过程进度表、开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汇报会,不如管理者将“追查式管理”转变为“共创式协同”,从数据的“审核者”变为团队攻坚的“同行者”。深入业务细节,聚焦问题解决,与员工彼此建立信任。


例如,一个销售经理发现数据总显得“一片大好”,但实际签单总卡壳。他改变方式:每周抽半天,不是听汇报,而是选择2-3个正在攻坚的关键客户,和销售代表一起复盘——“这个单子推进中,你觉得最难啃的骨头是哪块?客户技术部门上次提出的那个异议,需要我协调什么资源来帮你突破?” 


6.png

智能绩效-灵活自定义复盘模板


这种聚焦具体困难、共谋对策的交流,会让员工感受到支持而非审查,也更愿意暴露真实的卡点和风险。同时,管理者能第一时间掌握最鲜活的前线信息,及时调动资源排雷,而不是等月底看到一份“美化”过的、却于事无补的报表。


设置过程核心指标


结果有对应的衡量标准,比如总销售额;过程同样需要专属的指标来把握,但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聚焦几个最核心、最能反映过程健康状况的指标即可。


比如:


● 销售团队,紧盯“有效客户拜访量”、“成交转化率”和“平均订单金额”就很有代表性。

● 研发团队,关注“代码更新频率”、“Bug修复效率”和“需求响应速度”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这些核心指标,就是过程的“健康信号”。一旦它们的数值出现异常,就像亮起了警示灯,团队立刻就能察觉到流程可能“卡壳”或“跑偏”,马上介入调整。


3.png

智能绩效-员工考核表增加过程指标,管理者同时兼顾业务“结果”与“过程”

聚焦核心环节

想让业务顺畅高效地运转?关键在于抓住并管理好那些真正决定成败的核心流程,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任何业务的运作都由多个环节串联而成。但经验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环节都同等重要。你需要识别出:高效环节: 那些推动业务快速前进、效果显著的部分。瓶颈环节: 那些容易出问题、效率低下、拖慢整体节奏的部分。


找到这些核心节点,随后制定明确、可行的标准操作流程。这能让团队成员执行时有章可循,确保核心流程高效运转,从而带动整体业务目标的达成。


真正的领导力,从不是静待结果,而是藏在过程里。而智能绩效,帮助我们清晰看见目标的脉络,及时感知过程的温度,将对过程追踪的转化为可落地、可实施的计划,让领导力在每一个扎实的过程节点中,真正生长出持久的力量。

咨询电话400-806-1024
公众号
视频号
预约演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06-1024
立即咨询
微信扫码联系
  • 首页
  • 预约演示
  • 联系我们
  • 立即咨询
  • 顶部